父亲早逝。在我九岁那年,父亲突然病故,仿佛天崩地裂,母亲悲痛欲绝,多次哭晕过去。面对着一家老小,母亲常常以泪洗面。当时,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大姐是抱养的,已经出嫁),小弟出生还不到两个月,最大的二姐也才十三岁,还有一个年近八旬的爷爷。
老人需要奉养,孩子需要照顾,现实不允许母亲再脆弱了。母亲把悲痛埋在心底,坚强地用柔弱的双肩担起了父亲抛下的重担。
弟弟妹妹小,离不开母亲的照顾,但农忙时节,母亲也尽可能地去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点“口粮”;做家务、喂养孩子的同时,在有限的自留地里尽量多种些瓜果蔬菜;养鸡、养鸭、养猪,变卖后交“口粮款”。
母亲心思缜密,巧妙安排,把一大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在那“大锅饭”的时代,劳动效率很低,所得粮食有限,其中一部分作为“工分粮”分给“劳动力”了,到每个人分得的口粮也就少得可怜了。那年代,劳动力多的尚且吃不饱,常常在“春末”拿着布袋四处借粮,而母亲却能把这有限的粮食配合自留地产的地瓜、蔬菜,精心安排,让一家人填饱肚子,隔段时间还能吃上一顿“咸饭”。
母亲性格坚毅,十分要强。尽管生活十分艰辛,但她从不求人,偶尔请人帮忙做粗重农活,也一定要付给工钱的。母亲自尊心很强,我们从来就没看到过她去吃过一回酒席。
母亲对孩子教育很严格,对哪个孩子都不溺爱。她从舍不得责打孩子,善于说理引导。她教育我们即使在外面受人欺负,也要忍让;她让我们从小学会尊老爱幼;她让我们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邻居很少听到过母亲在村落里叫喊孩子的声音,因为她对每个孩子的去向心中有数。她要求每个孩子“出门必告,入门必禀”,以至直到现在,我们都还保持着这良好的习惯。
母亲自己不识字,但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尽可能地让孩子上学读书。她从不问我们“作业做好了吗?”而是常常告诫我们;“咱家的处境跟别人不同,你们要为这个家争气!”当我成为文革后第一个走出山村吃“公家饭”的人时,母亲高兴极了,设酒席宴请亲戚和邻居。
母亲尊敬长辈,在最困难的时候,要我姐姐卖柴火给爷爷买牛奶。有什么好吃的首先给爷爷,然后是每一个孩子,而她自己,甚至连汤都舍不得喝一口。
母亲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她看不得人家受苦,遇到孤寡老人,常常会尽力帮助人家。她同时教育我们要助老惜贫,对他们应施以援手。
子女长大了,纷纷成家立业了。我们要接她到新居去住,她推说老家清静又可以种菜。其实,由于长期的劳累,母亲已经年老体弱了,但她觉得自己尚能自理,不想增添子女的负担,固执地不离开老家,谁也说服不了她,我们唯有经常回家陪她说话聊天了。
母亲始终保持勤劳节俭的本质,在老家养了几只母鸡,菜园里也经常有新鲜的蔬菜瓜果,不时地可以送些鸡蛋、蔬菜给亲友,嘴里还不忘用上一句时髦的话;“这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母亲是个普通人,也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她一肩承担了慈母和严父的角色,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本文章由青春励志网搜集整理,青春励志网:www.qingchunlizhi.com转载请保留。
一些事一些情
新增希望我儿子解决了冤亲债主后会乖些和读书专心些我看他读书压力很大案例分享 紫晴前世今生因果谘询网 https://www.richdady.cn/wap/news/item-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