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式虚伪乃中国人之普遍心理(转帖)(转载)

  论鲁迅式虚伪乃中国人之普遍心理
  鲁迅固然是二十世纪中国之伟大文豪,而且是唯一够格称文豪的作家,其余如巴金茅盾,则只能称半个文豪。因而,严格说来,二十世纪的中国总共只有两个文豪而已。所谓真正的文豪百年一出,此言的确不假。
  据闻,鲁迅临终遗言是:“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前面几条都很站得住脚,唯有最后一条实在有些勉强。话虽说得不错,确是名言至理;但鲁迅自己不正是那种主张宽容,对事对人又极为狭隘的人么?
  倘使鲁迅的这种狭隘是体现在对于陌生人而言如此,倒也是情有可原。朱安何许人也?鲁迅的原配。但鲁迅对于朱安的态度,很可以证明鲁迅的虚伪、自私与做作。
  当初鲁迅与朱安结婚之时,鲁迅虽然当新郎,穿靴,穿袍,戴红缨帽子,一切都照办。但那时他心中已打好主意:“结婚前一切我听你做主,结婚后一切我自己做主,那时你们可得听我的。”很明显,鲁迅将朱安仅仅视为一件礼物,作为接受者,只要接受了礼物,那么就随便他怎么安置这件礼物了。
  朱安年轻时的相貌如何,今人不得而知。周作人则说“新人极为矮小,颇有发育不全的样子”。从照片来看,朱安的身材确实偏于矮小,但鲁迅不喜欢她,肯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婚事是母亲安排的,他只能默默承受。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许多人引用,以证明他对朱安确实毫无感情,只有供养的义务。
  鲁迅的这种态度,表面上看是以他新文化主将的身份,断不能与旧社会旧制度妥协所造成。但真正说来,却是人格的一种缺陷。
  倘若,鲁迅只是嫌弃朱安的丑陋,性质还要好些。但并非如此。因为据传下来的照片看,许广平还要丑些。鲁迅的嫌弃,主要是因为思想上的冷拒。但素来以思想杀人者,比之用刀子杀人更为惨痛。用刀子杀人,痛一时也就罢了。用思想杀人,却痛人一生。鲁迅自己做了什么思想界的权威,殊不知害人不浅。
  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
  引儒家之言,别人大约以为笔者是儒士了。鲁迅贵为反儒的勇士,绝对嗤之以鼻。且不论说这句话的人是这圣那圣的,单就这句话本身而言,绝对是真知灼见。因为这句话,连小孩子们也会说:“你跟我好,我跟你好。”这其实是一个意思,而且比孟子说得还要好。鲁迅是多大个人了,岂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他的确是不明白的;他不仅是不明白,而且还放不下那张脸去弄明白。这便是鲁迅式的虚伪。而这虚伪的背后,便是人性的冷漠与自私。既然如此,就大胆的承认自己的自私吧。但鲁迅不肯这么做,他还要大唱高调,说什么“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所做的,又岂止是损人牙眼呢?他是在戳人家的心。这种手段比损人牙眼厉害多了。而且他还死不悔改,戳心戳了一辈子,死前还要以导师的身份教训青年们:“戳着别人的心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从此再不要和鲁迅接近好了。他的那些文章,也都是些美味的毒药。
  还有一些相类似的人物,比如郭沫若、孙中山之类的,这两个人相对要好些,因为他们是公然的虚伪。不似鲁迅会什么隐身术。鲁迅实在是高明得很。像毛泽东这么高明的人都不免要尊敬他,正所谓英雄惜英雄也。
  伟人尚且如此,凡人自不必说。这样的虚伪,简直就是国人的通病。譬如美国攻击中国缺乏人权,说得很有道理。自然,美国也是缺乏人权的,也不比中国好多少。但国人就是犟脾气,明明负了伤,咬着牙说自己不疼,明明得了病说自己死不了。
  硬汉作风固然是好,却不知还能硬多久。也不知是否还有人像鲁迅那样人都快要死了,还要大言不惭的说:“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富贵双全 紫晴前世今生因果谘询网 https://www.richdady.cn/case/item-3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